面對新任務、新要求,通化市積極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結合實際,重行務實,以抓項目、建集群、搭平臺、創園區、求合作、育人才、造環境等為抓手,“招招奏效”。
——抓項目,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以組織實施重大科技項目促進企業自主創新、推動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為工作出發點,市科技局成立項目申報專項工作組,與各縣(市、區)建立科研項目會商機制,圍繞全市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深入重點企業指導在研科技項目建設和管理,挖掘、謀劃和申報省以上科技計劃項目。目前,全市共組織申報了“中藥新藥萬通筋骨巴布膏成果轉化項目”等省以上各類科技計劃項目96項,完成年度計劃的160%。市本級安排了“玄武巖纖維在季凍區橋梁工程中的應用研究”等7個科技發展計劃項目,投入科技經費375萬元。同時,有6項自主創新成果獲得第二屆“吉林長白山醫藥創新獎”。
——建集群,突顯創新產業集聚效應。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到30戶,吉林省首批創新型科技企業24戶,總量居全省市(州)第二位。2013年,全市高新技術企業實現產值約150億元,初步形成了醫藥、機械、化工、生物電子等一批創新型企業集群。今年通化市全力組織實施“百戶創新企業集群建設工程”,積極開展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復審)和第二批省創新型科技企業申報。目前,全市已有20戶企業進行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與復審,18戶企業組織申報省創新型科技企業,通化醫藥產業創新集群成功列入國家創新產業集群培育試點。
——搭平臺,完善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市科技局與通化醫藥高新區共建科技創業服務中心,不斷提升技術轉移、成果轉化、中試服務、工程中心等創新平臺的服務功能,加快高新技術成果轉移孵化?!爸悄軝C器人”等46項科研成果正在孵化,吉林大學“林蛙抗菌肽提取新工藝及其制劑研發”等一批最新科研成果已成功孵化并開始產業化。通化醫藥高新區院士工作站與修正、集安益盛等4家企業億元大品種提質升級科研合作進展順利,目前已簽訂合作協議。通化醫藥技術成果轉移服務平臺、通化專利技術公共服務平臺已通過省科技廳審查驗收并投入使用。
——創園區,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2013年底,國家級通化醫藥高新區、吉林通化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和吉林省醫藥高新技術產業基地成功獲批建設,以通化醫藥高新區為核心的中關村吉林科技產業園,加快建設步伐。同時,充分發揮園區科技創新載體作用,調動和集聚各類科技創新要素,邀請專家和學者到高新區考察指導,研究制定《通化醫藥高新區戰略提升創新發展行動方案》,積極爭取國家、省優惠政策,助推產業升級和結構轉型。
——求合作,加速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鞏固和深化通化市與東北師范大學、長春理工大學、長春工業大學、吉林農業大學、中科院長春應化所、中科院長春光機所等省內“四校、兩所”簽訂的科技戰略合作協議成果,引進了500余項科研對接成果,幾十家企業與科研院校建立了科研合作關系。通化石油化與長春工業大學聯合開展的“煤層氣鉆機”項目和通化金馬藥業與中國科學院長春應化所聯合開展的“人參顆粒及系列產品的研發”項目已簽訂了科研合作協議;吉林農業大學與集安康美新開河(吉林)藥業簽訂了技術成果轉化及產學研合作協議。近期,通化市還與北京5所高校進行了積極溝通磋商,圍繞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開展科技合作交流。
——育人才,提供科技創新智力支撐。通化市多措并舉,以實施重大項目為載體,培養涌現出冷春生等一批自主創新領軍人才。通過“走出去”參加省醫藥企業研發總監高級研修班、醫藥知識產權專業培訓班等,提升自身自主創新能力水平。通過“請進來”建設院士工作站、與中科院長春應化所等知名科研院所建立產學研合作機制等形式,引進張伯禮院士等一批專家團隊。同時,研究制定《通化市關于引進和鼓勵高層次優秀科技人才在通創新創業發展的若干規定》,廣泛吸引域外優秀科技創新人才。
——造環境,激活科技創新正能量。通化市始終把科技創新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制定《吉林省創新型試點市建設方案》,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全方位推進創新型通化建設。成立知識產權維權援助中心,營造尊重知識、保護發明的社會環境,加快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城市建設。進一步完善《通化市科技進步獎勵辦法》,積極推薦省級科技進步獎勵成果,啟動市級科技進步獎勵評審,調動廣大科技人員發明創造積極性,營造科技創新良好社會氛圍。(通化市宣傳部供稿)
版權所有:通化金馬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編號:(吉)-非經營性-2014-0022 吉ICP備14004324號-1 吉公網安備 22050302000105號
公司地址:吉林省通化市二道江區金馬路999號 招商電話:0435-3910701 公司網址:www.juliaibbotson.com
更多產品及購買、代理信息請掃描二維碼
建站技術支持:長春龐智科技